图4-1是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定子10的腰圆形内表面是由两段半径为R的圆弧,两段半径为r的小圆弧以及四段连接大小圆弧的过渡曲线组成。叶片1~8可以在子9的叶片槽内滑动,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配流盘中间。当转子旋转时,叶受离心力作用而紧贴定子内表面,起密封作用,将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当叶片从定子内面的小圆弧区向其大圆弧移动时,两个封油叶片之间的容积增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吸油槽)吸油;由大圆弧段移向小圆弧区时,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口(排油槽)排油转子每转一周,叶片在槽内往复两次,完成两次吸、排油过程,故又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泵转子体中的叶片槽底部通排油腔。因此在建立排油压力后,处在吸油区的叶片对定内表面的压紧力为其离心力和叶片底部液压力之和。在压力还未建立起来的起动时刻紧力仅由离心力产生。如果离心力不够大,叶片端部就不能与定子内表面贴紧以形成高、低压腔之间的可靠密封,泵由于吸、排油腔沟通而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叶片泵最低转速不能太低的原因。 双作用叶片泵的两个排油腔及两个吸油腔均为对称布置,故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互相平衡,轴和轴承的寿命较长。 图4-2是配流盘和定子曲线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中的点划线为定子内表面曲线(简称定子曲压油窗口线),β和p,分别为大圆弧段及小圆弧段所对应的中心角;a;及a为在大圆弧区及小圆弧区的吸、排油 腔间的密封角,吸、排油槽开在转子两侧的配流盘上。如果泵的叶片数为z,为保证吸、排油腔间的密封,应使a;≥2x/z;a2≥2n/z。为了避免发生困油现象,应使两封油叶片之间的容腔在a及a,角度范围内移动时(这时,容腔与高、低压腔均不通),其容积大小保持不变。即保证圆弧段的包角p≥a, p≥azo 图4-2中配流盘上排油槽端部的三角槽用来减少液压冲击,起消振作用。若转子顺时针转动,当两相邻叶片间的油腔从吸油区进人大圆弧区时,油腔中的压力保持为最低压。当此油腔转到开始与排油区接通时,高压 油流人此密封容腔并压缩其中的油液,因此压力骤升。这个过程会发生压力冲击,并产生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设置上述减振槽的办法,使高、低压油逐渐接通,高压油进人密封容腔时受到节流阻尼,从而减缓了压力冲击现象。 图4-2中的环形槽a通过配流盘背面的沟槽(虚线所示)和排油区接通。此环形槽的位置与转子的叶片槽底部相对应,以便将高压油引人叶片底部,产生使叶片向外紧贴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