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现象 |
原 因 分 析 |
关键问题 |
排 除 措 施 |
输油量不足 |
①吸油管或滤油器堵塞
②油液黏度过大
③泵转速太高
④端面间隙或周向间隙过大
⑤溢流阀等失灵 |
①吸油不畅
②严重泄漏
③旁通回油 |
①滤油器应常清洗,通油能力要 为泵流量的两倍
②油液黏度、泵的转速、吸油高度 等应按规定选用
③检修泵的配合间隙
④检修溢流阀等元件 |
压力提不高 |
①端面间隙或周向间隙过大
②溢流阀等失灵
③供油量不足 |
泄漏严重
②流量不足 |
①检修泵使输油量和配合间隙达 到规定要求
②检修溢流阀等元件,消除泄漏 环节 |
噪声过大 |
①泵的制造质量差,如齿形精度 不高、接触不良、困油槽位置误差、 齿轮泵内孔与端面不垂直、泵盖上 两轴承孔轴线不平行等
②电机的振动、联轴器安装时的 同轴度误差
③吸油管安装时密封不严、油管 弯曲、伸入液面以下太浅、泵安装 位置太高
④吸油黏度过高
⑤滤油器堵塞或通流能力小
⑥溢流阀等动作迟缓 |
噪声与振动有关,可归纳 为三类因素:
①机械
②空气(气穴现象)
③油液(液压冲击等) |
①提高泵手工艺制造精度
②电动机装防振垫,联轴器安装 时同轴度误差应在0. 1mm以下
③吸油管安装要严防漏气、油管 不要弯曲、油管伸入液面应为油深 的 2 / 3 , 泵 的 吸 油 高 度 不 大 于500mm
④油液黏度选择要合适
⑤定期清洗滤油器
⑥拆选溢流阀,使阀芯移动灵活 |
过热 |
①油液黏度过高或过低
②齿轮和侧板等相对运动件磨
擦严重
③油箱容积过小,泵散热条件差 |
①泵内机件、油液因磨 擦、搅动和泄漏等能量损失 过大
②散热性能差 |
①更换成黏度合适的液压油
②修复有关零件,使机械磨擦损
失减少
③改善泵和油箱的散热条件 |
泵不打油 |
①泵转向不对
②油面过低
③滤油器堵塞 |
泵的密封工作容积由小
变大时要通过油箱吸油,由 大变小时要排油 |
①驱动泵的电动机转向应符合 要求
②保证吸油管能进油 |
主要磨损件 |
①齿顶和两侧面
②泵体内壁的吸油腔侧
③侧盖端面
④泵轴与滚针的接触处 |
①泵内机件受到不平衡 的径向力
②轴孔与端面垂直度 较差 |
①减少不平衡的径向力
②提高泵的制造精度
③端面间隙应控制在0.02~0.05mm |